容縣道教旅游景點(diǎn)「容縣道教旅游景點(diǎn)有哪些」
導(dǎo)讀:容縣道教旅游景點(diǎn)「容縣道教旅游景點(diǎn)有哪些」 容縣有哪些地方好玩的? 中國完整的道教勝地?高分。 我們國家最出名的道教圣地是哪兒?
容縣有哪些地方好玩的?
你好!在容縣街的繡江公園里有真武閣、貴妃園等景區(qū),石寨落點(diǎn)的都嶠山景區(qū)。還有自良的自良江觀音山`黎村的溫泉(離容縣街50公里)等。晚上可以去容縣的河堤街吃燒烤喝茶和看繡江風(fēng)景等。過夜生活的話可去迪吧玩~ 反正在容縣的消費(fèi)不算高的!
中國完整的道教勝地?高分。
洞天福地就是地上的仙山,它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構(gòu)成道教地上仙境的主體部分。除此之外,道教徒還崇拜五鎮(zhèn)海瀆、三十六靖廬、二十四治等,中國五岳則包括在洞天之內(nèi)。
洞天福地多系實(shí)指。歷代道士多往其間建宮立觀,精勤修行,留下不少人文景觀、歷史文物和神話傳說。
十大洞天
《天地宮府圖》云:“十大洞天者,處大地名山之間,是上天遣群仙統(tǒng)治之所?!睎|晉道經(jīng)《道跡經(jīng)》(編集東晉上清派“仙人本業(yè)”,實(shí)為《真誥》別本)臚列十大山洞及與此相應(yīng)的十大洞天,后為唐司馬承禎《上清天地宮府圖經(jīng)》和杜光庭《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等道書所據(jù)。它們是:
第一,王屋山洞,號“小有清虛天”。在王屋縣(今山西垣曲、陽城和河南濟(jì)源等縣之間);
第二,委羽山洞,號“大有空明天”(“空”,一作“虛”)。在黃巖縣(今屬浙江);
第三,西城山洞,號“太玄總真天”。未詳所在,陶弘景《登真隱訣》疑在終南太一山,杜光庭云在蜀州;
第四,西玄山洞,號“三玄極真天”。亦莫知其所在。杜光庭云在金州;
第五,青城山洞,號“寶仙九室天”。在青城縣(今四川都江堰市);
第六,赤城山洞,號“上玉清平山”(《天地宮府圖》作“上清玉平之洞天)。在唐興縣(今浙江天臺);
第七,羅浮山洞天,號“朱明耀真天”(“耀”,一作“輝”)。在博羅縣(今屬廣東);
第八,句曲山洞,號“金壇華陽天”。在句容縣(今屬江蘇);系上清道壇,茅山宗本山;
第九,林屋山洞,號“左神幽虛天”(《天地宮府圖》作“龍神幽虛之洞天”)。在洞庭湖口,而杜光庭則稱在蘇州吳縣(今屬江蘇);
第十,括蒼山洞,號“成德隱玄天”。在樂安縣(今浙江仙居。主峰在臨海縣境內(nèi))。
三十六小洞天
三十六小洞天是相對于十大洞天而言?!短斓貙m府圖》云:
“三十六小洞天在諸名山之中,亦上仙所統(tǒng)治之處也?!薄抖刺旄5卦罏^名山記·序》引《龜山玉經(jīng)》則謂,三十六洞天“別 有日月星辰靈仙宮闕,主御罪福,典錄死生,有高真所據(jù),仙王所理”。三十六洞天一詞,始見于東晉上清派道書?!墩嬲a·稽神樞》云:“大天之內(nèi),有地中之洞天三十六所?!睋?jù)道書所載,它們是:
第一,霍桐山洞,名“霍林洞天”。在福州長溪縣(今福建霞浦縣南);
第二,東岳太山洞,名“蓬玄洞天”。在兗州乾封縣(今山東泰安),自漢以來認(rèn)為系考校死魂鬼神處;
第三,南岳衡山洞,名“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縣(今屬湖南),《元始上真眾仙記》謂赤帝祝融氏治衡霍山。又云魏夫人(魏華存)治南岳山。按安徽霍山,古名衡山,一名天柱山?!侗?a href='/puzi/' target=_blank>樸子內(nèi)篇》所謂“衡霍正岳”指此。
第四,西岳華山洞,名“總仙洞天”,亦號“極真洞天”。在華州華陰縣(今屬陜西);
第五,北岳常山洞,名“總玄洞天”。在恒州曲陽縣(今屬河北),明清以后改祀于山西渾源;
第七,峨眉山洞,名“虛陵洞天”。在嘉州峨眉縣(今四川峨眉山市);
第九,四明山洞,名“丹山赤水天”。在越州上虞縣(今屬浙江。山實(shí)在寧波市西南);
第十,會稽山洞,名“極玄大元天”。在越州山陰縣(今浙江紹興)鏡湖中,或云為蜀郡陽平山;
第十一,太白山洞,名“玄德洞天”。在京兆府長安縣(實(shí)在今陜西周至、眉縣、太白等縣間);
第十二,西山洞,名“天柱寶極玄天”。在洪州南昌縣(今江西南昌);
第十三,小溈山洞,名“好生玄上天”。在潭州醴陵縣(今屬湖南)。按小溈山洞,一 作大圍山;
第十四,潛山洞,名“天柱司玄天”。在舒州懷寧縣(晉置,治今安徽潛山);
第十五,鬼谷山洞,名“貴玄司真天”。在信州貴溪縣(今屬江西),傳為張陵煉丹處;
第十六,武夷山洞,名“真升化玄天”。在建州建陽縣(今福建崇安,晉屬建陽縣,南唐置崇安場);
第十七,玉笥山洞,名“太玄法樂天”。在吉州永新縣(今屬江西);
第十八,華蓋山洞,名“容成大玉天”。周回四十里,在溫州永嘉縣(今溫州市),按此與江西華蓋山同名異地;
第十九,蓋竹山洞,名“長耀寶光天”。在臺州黃巖縣(今屬浙江);
第二十,都嶠山洞,名“寶玄洞天”。在容州普寧縣(今廣西容縣);
第二十一,白石山洞,名“秀樂長真天”。在郁林州(今廣西郁林)南海之南,或云和州含山縣(今屬安徽);
第二十二,句漏山洞,名“玉闕寶圭天”。在容州北流縣(今屬廣西),傳為葛洪煉丹處;
第二十三,九疑山洞,名“朝真太虛天”。在道州延唐縣(今湖南寧遠(yuǎn));
第二十四,洞陽山洞,名“洞陽隱觀天”。在潭州長沙縣(今湖南瀏陽縣西北);
第二十五,幕阜山洞,名“玄真太元天”。在鄂州唐年縣(今湖南、湖北、江西三省邊境處);
第二十六,大酉山洞,名“大酉華妙天”。在辰州(今湖南沅陵)西北;
第二十七,金庭山洞,名“金庭崇妙天”。在越州剡縣(今浙江嵊縣);
第二十八,麻姑山洞,名“丹霞天”。在撫州南城縣(今屬江西);
第二十九,仙都山洞,名“仙都祈仙天”。在處州縉云縣(今屬浙江);
第三十,青田山洞,名“青田大鶴天”。在處州青田縣(今屬浙江);
第三十一,鐘山洞,名“朱日太生天”。在潤州上元縣(今江蘇南京);
第三十二,良常山洞,名“良常放命洞天”在潤州句容縣(今屬江蘇),近小茅山;
第三十三,紫蓋? ??洞,名“紫玄洞照天”。在荊州當(dāng)陽縣(今屬湖北);
第三十四,天目山洞,名“天蓋滌玄天”。在杭州余杭縣(今屬浙江);
第三十五,桃源山洞,名“白馬玄光天”。在玄洲武陵縣(今湖南桃源);
第三十六,金華山洞,名“金華洞元天”。在婺州金華縣(今屬浙江)。
七十二福地
《天地宮府圖》云:“七十二福地,在大地名山之間,上帝命真人治之,其間多得道之所。”“福地”一詞,其出現(xiàn)甚早,編集東晉上清派仙人本業(yè)的《道跡經(jīng)》引有《福地志》和《孔丘福地》。“七十二福地”一詞亦見于南北朝道書,《敷齋威儀經(jīng)》有“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廬、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五名山……”云云,具體名目則載于唐道士司馬承禎所編《天地宮府圖》等書中。它們是:
第一,地肺山(即茅山),在江寧府句容縣(今屬江蘇);
第二,蓋竹山,在衢州仙都縣(按唐代衢州未置仙都縣),或謂與第十九洞天同址;
第三,仙o山,在溫州梁城縣十五里近白溪草市(按唐代溫州未置梁城縣,疑是唐之“樂成縣”,即今樂清,其境內(nèi)名勝北雁蕩山有白溪鎮(zhèn),是否,未詳);
第四,東仙源,在臺州黃巖縣(今屬浙江);
第五,西仙源,在臺州黃巖縣嶠嶺;
第六,南田山,在東海東。傳說舟船可至,據(jù)《輿地紀(jì)勝》稱,在浙江青田縣南田,為古稱七十二福地之一;
第八,清嶼山,在東海之西,與扶桑仙境相接;
第九,郁木洞(“洞”或作“坑”),在玉笥山(今江西永新境內(nèi))南;
第十,丹霞洞,在麻姑山(今江西南城境內(nèi))西;
第十二,大若巖,在溫州永嘉縣(今屬浙江)。傳為陶弘景修《真誥》處;
第十三,焦源,在建州建陽縣(今屬福建)北;
第十四,靈墟,在臺州唐興縣(今浙江天臺)北。曾是唐道士司馬承禎隱處;
第十五,沃州,在越州剡縣(今浙江嵊縣)南;
第十六,天姥岑,在剡縣(今浙江嵊縣)。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越人語天姥”,“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指此;
第十七,若耶溪,在越州會稽縣(今浙江紹興)南;
第十八,金庭山,在浙江嵊縣東,上有金庭洞。唐裴通記云:剡中山水,金庭洞天為最。或曰別名紫微山 a>,在廬州巢縣(今屬安徽);
第十九,清遠(yuǎn)山,在廣州清遠(yuǎn)縣(今屬廣東);
第二十,安山,在交州(今廣東、廣西)北;
第二十二,鵝羊山,在潭州長沙縣(今屬湖南);
第二十三,洞真墟,亦在潭州長沙縣,一作“洞真壇”;
第二十四,青玉壇,在南岳祝融峰西;
第二十五,光天壇,在衡山西源頭;
第二十六,洞靈源,在南岳衡山招仙觀西;
第二十七,洞宮山,在建州關(guān)隸鎮(zhèn)五嶺(今福建政和、周寧、屏南等縣間之洞宮山);
第二十八,陶山,在溫州安國縣(當(dāng)為安固縣,今浙江瑞安)。陶弘景曾隱居此處;
第二十九,三皇井,在溫州橫陽縣(今浙江平陽);
第三十一,勒溪,在建州建陽(今屬福建)東;
第三十二,龍虎山,在信州貴溪縣(今屬江西)。系正一道壇所在;
第三十三,靈山,在信州上饒縣(今屬江西)。一作“靈應(yīng)山”,在饒州(治在今江西波陽)北;
第三十五,金精山,在虔州虔化縣(今江西寧都);
第三十六,閣皂山,在吉州新淦縣(今江西清江)。系靈寶派道壇;
第三十八,逍遙山,在洪州南昌縣(今江西南昌)。許遜修道處;
第四十,缽池山,在楚州(今江蘇淮安);
第四十一,論山,在潤州丹徒縣(今屬江蘇);
第四十二,毛公壇,在蘇州長洲縣(今江蘇吳縣)。或云在蘇州洞庭湖中包山七十二壇;
第四十三,雞籠山,在和州歷陽縣(今安徽和縣);
第四十五,平都山,在忠州酆都縣(今四川豐都);
第四十六,綠蘿山,在朗州武陵縣(今湖南桃源)北;
第四十七,虎溪山,在江州南彭澤縣(今屬江西)。晉陶淵明隱居處。一說即廬山虎溪;
第四十八,彰? ??山,在潭州醴陵縣(今屬湖南)北;
第四十九,抱福山,在連州連山縣(今屬廣東),或云在南海交州。一作“抱犢山”,在潞州上黨(今山西長治);
第五十一,元晨山,在江州都昌縣(今屬江西);
第五十二,馬蹄山,在饒州鄱陽縣(今江西波陽)。一作“馬跡山”,或說在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懷寧),或說在潤州丹徒縣(今屬江蘇);
第五十三,德山(一作“地德山”),在朗州武陵縣(今湖南桃源);
第五十四,高溪藍(lán)水山,在雍州藍(lán)田縣(今屬陜西);
第五十五,藍(lán)水,在西都藍(lán)田縣(今屬陜西);
第五十六,玉峰,在西都京兆縣(今陜西西安)。或作“玉峰山”,在河中府(治在今山西永濟(jì)縣蒲州鎮(zhèn));
第五十七,天柱山,在杭州于潛縣(今浙江臨安境);
第五十八,商谷山,在商州(治在今陜西商縣)。
第六十,司馬悔山,在臺洲天臺(今屬浙江);
第六十一,長在山,在齊州長山縣(今屬山東鄒平);
第六十二,中條山,在河中府虞鄉(xiāng)縣(今山西永濟(jì))?;蛟圃诤又杏罉罚ㄉ轿?a href='/ruichengxian/' target=_blank>芮城縣永樂鎮(zhèn)),實(shí)指一山;
第六十三,茭湖魚澄洞,在西古姚州(治在今云南姚安)。一作“魚湖洞”,在四明山(浙江寧波西南);
第六十四,綿竹山,在漢州綿竹縣(今屬四川);
第六十五,瀘水,在西梁州(指《禹貢》所說梁州,今雅礱江及與金沙江匯合后一段);
第六十六,甘山,在黔南(泛指今貴州),一說在黔州(今四川彭水、黔江等縣鄰近貴州處);
第六十七,王晃山(一作“瑰山”),在漢州(治在今四川廣漢);
第六十八,金城山,在古限戍,又云石戍。一說在云中郡(治在今山西大同);
第七十二,東海山,在海州(今江蘇連云港海州鎮(zhèn))東二十五里,即云臺山。
以上據(jù)唐道士司馬承禎《天地宮府圖》次序排列。杜光庭《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和李思聰《洞淵集》所說,順序及具體名稱均多與此異。茲錄北宋道士李思聰所編《洞淵集》,所列宋代七十二福地名于下,聊以備考:地肺山、蓋竹山、青遠(yuǎn)山、安山、石磕山、東仙源、青嶼山、郁木坑、赤水山、麻姑山頂后、君山、桂源、靈墟、沃洲、天姥岑、若耶溪、金庭山、馬嶺山、鵝羊山、真墟、清玉壇、光天壇、洞宮、陶山、洞靈源、三皇井、爛柯山、勒溪、龍虎山、靈山、白水源、逍遙山、閣皂山、始豐山、金精山、東白源、缽池山、論山、毛公壇、雞籠山、桐柏山、平都山、綠羅山、彰縣山、抱福山、大面山、虎溪、元辰山、馬跡山、地德山、藍(lán)水、玉峰山、天目山、商谷山、張公洞、魚湖洞、中條山、地靈墟、綿竹山、甘山、瑰山、金城山、地靈山、北邙山、武當(dāng)山、女兒山、少室山、廬山、西源山、南田山、玉溜山、抱犢山。
我們國家最出名的道教圣地是哪兒?
無量壽福!道教有三十六洞天 七十二福地 現(xiàn)在比較出名的和重要的有 北京白云觀 江蘇茅山 江西龍虎山 四川青城山 湖北武當(dāng)山 陜西終南山 山東泰山 浙江赤城山桐柏宮 甘肅崆峒山 等等~
十大洞天
《天地宮府圖》云:“十大洞天者,處大地名山之間,是上天遣群仙統(tǒng)治之所?!睎|晉道經(jīng)《道跡經(jīng)》(編集東晉上清派“仙人本業(yè)”,實(shí)為《真誥》別本)臚列十大山洞及與此相應(yīng)的十大洞天,后為唐司馬承禎《上清天地宮府圖經(jīng)》和杜光庭《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等道書所據(jù)。它們是:
第一,王屋山洞,號“小有清虛天”。在王屋縣(今山西垣曲、陽城和河南濟(jì)源等縣之間);
第二,委羽山洞,號“大有空明天”(“空”,一作“虛”)。在黃巖縣(今屬浙江);
第三,西城山洞,號“太玄總真天”。未詳所在,陶弘景《登真隱訣》疑在終南太一山,杜光庭云在蜀州;
第四,西玄山洞,號“三玄極真天”。亦莫知其所在。杜光庭云在金州;
第五,青城山洞,號“寶仙九室天”。在青城縣(今四川都江堰市);
第六,赤城山洞,號“上玉清平山”(《天地宮府圖》作“上清玉平之洞天)。在唐興縣(今浙江天臺);
第七,羅浮山洞天,號“朱明耀真天”(“耀”,一作“輝”)。在博羅縣(今屬廣東);
第八,句曲山洞,號“金壇華陽天”。在句容縣(今屬江蘇);系上清道壇,茅山宗本山;
第九,林屋山洞,號“左神幽虛天”(《天地宮府圖》作“龍神幽虛之洞天”)。在洞庭湖口,而杜光庭則稱在蘇州吳縣(今屬江蘇);
第十,括蒼山洞,號“成德隱玄天”。在樂安縣(今浙江仙居。主峰在臨海縣境內(nèi))。
三十六小洞天
三十六小洞天是相對于十大洞天而言?!短斓貙m府圖》云:
“三十六小洞天在諸名山之中,亦上仙所統(tǒng)治之處也。”《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序》引《龜山玉經(jīng)》則謂,三十六洞天“別有日月星辰靈仙宮闕,主御罪福,典錄死生,有高真所據(jù),仙王所理”。三十六洞天一詞,始見于東晉上清派道書?!墩嬲a?稽神樞》云:“大天之內(nèi),有地中之洞天三十六所?!睋?jù)道書所載,它們是:
第一,霍桐山洞,名“霍林洞天”。在福州長溪縣(今福建霞浦縣南);
第二,東岳太山洞,名“蓬玄洞天”。在兗州乾封縣(今山東泰安),自漢以來認(rèn)為系考校死魂鬼神處;
第三,南岳衡山洞,名“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縣(今屬湖南),《元始上真眾仙記》謂赤帝祝融氏治衡霍山。又云魏夫人(魏華存)治南岳山。按安徽霍山,古名衡山,一名天柱山?!侗阕觾?nèi)篇》所謂“衡霍正岳”指此。
第四,西岳華山洞,名“總仙洞天”,亦號“極真洞天”。在華州華陰縣(今屬陜西);
第五,北岳常山洞,名“總玄洞天”。在恒州曲陽縣(今屬河北),明清以后改祀于山西渾源;
第六,中岳嵩山洞,名 “司馬洞天”。在登封縣(今屬河南);
第七,峨眉山洞,名“虛陵洞天”。在嘉州峨眉縣(今四川峨眉山市);
第八,廬山洞,名“洞靈真天”。在江州德安縣(今江西九江);
第九,四明山洞,名“丹山赤水天”。在越州上虞縣(今屬浙江。山實(shí)在寧波市西南);
第十,會稽山洞,名“極玄大元天”。在越州山陰縣(今浙江紹興)鏡湖中,或云為蜀郡陽平山;
第十一,太白山洞,名“玄德洞天”。在京兆府長安縣(實(shí)在今陜西周至、眉縣、太白等縣間);
第十二,西山洞,名“天柱寶極玄天”。在洪州南昌縣(今江西南昌);
第十三,小溈山洞,名“好生玄上天”。在潭州醴陵縣(今屬湖南)。按小溈山洞,一作大圍山;
第十四,潛山洞,名“天柱司玄天”。在舒州懷寧縣(晉置,治今安徽潛山);
第十五,鬼谷山洞,名“貴玄司真天”。在信州貴溪縣(今屬江西),傳為張陵煉丹處;
第十六,武夷山洞,名“真升化玄天”。在建州建陽縣(今福建崇安,晉屬建陽縣,南唐置崇安場);
第十七,玉笥山洞,名“太玄法樂天”。在吉州永新縣(今屬江西);
第十八,華蓋山洞,名“容成大玉天”。周回四十里,在溫州永嘉縣(今溫州市),按此與江西華蓋山同名異地;
第十九,蓋竹山洞,名“長耀寶光天”。在臺州黃巖縣(今屬浙江);
第二十,都嶠山洞,名“寶玄洞天”。在容州普寧縣(今廣西容縣);
第二十一,白石山洞,名“秀樂長真天”。在郁林州(今廣西郁林)南海之南,或云和州含山縣(今屬安徽);
第二十二,句漏山洞,名“玉闕寶圭天”。在容州北流縣(今屬廣西),傳為葛洪煉丹處;
第二十三,九疑山洞,名“朝真太虛天”。在道州延唐縣(今湖南寧遠(yuǎn));
第二十四,洞陽山洞,名“洞陽隱觀天”。在潭州長沙縣(今湖南瀏陽縣西北);
第二十五,幕阜山洞,名“玄真太元天”。在鄂州唐年縣(今湖南、湖北、江西三省邊境處);
第二十六,大酉山洞,名“大酉華妙天”。在辰州(今湖南沅陵)西北;
第二十七,金庭山洞,名“金庭崇妙天”。在越州剡縣(今浙江嵊縣);
第二十八,麻姑山洞,名“丹霞天”。在撫州南城縣(今屬江西);
第二十九,仙都山洞,名“仙都祈仙天”。在處州縉云縣(今屬浙江);
第三十,青田山洞,名“青田大鶴天”。在處州青田縣(今屬浙江);
第三十一,鐘山洞,名“朱日太生天”。在潤州上元縣(今江蘇南京);
第三十二,良常山洞,名“良常放命洞天”在潤州句容縣(今屬江蘇),近小茅山;
第三十三,紫蓋山洞,名“紫玄洞照天”。在荊州當(dāng)陽縣(今屬湖北);
第三十四,天目山洞,名“天蓋滌玄天”。在杭州余杭縣(今屬浙江);
第三十五,桃源山洞,名“白馬玄光天”。在玄洲武陵縣(今湖南桃源);
第三十六,金華山洞,名“金華洞元天”。在婺州金華縣? ?今屬浙江)。
七十二福地
《天地宮府圖》云:“七十二福地,在大地名山之間,上帝命真人治之,其間多得道之所。”“福地”一詞,其出現(xiàn)甚早,編集東晉上清派仙人本業(yè)的《道跡經(jīng)》引有《福地志》和《孔丘福地》?!捌呤5亍币辉~亦見于南北朝道書,《敷齋威儀經(jīng)》有“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廬、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五名山……”云云,具體名目則載于唐道士司馬承禎所編《天地宮府圖》等書中。它們是:
第一,地肺山(即茅山),在江寧府句容縣(今屬江蘇);
第二,蓋竹山,在衢州仙都縣(按唐代衢州未置仙都縣),或謂與第十九洞天同址;
第三,仙磑山,在溫州梁城縣十五里近白溪草市(按唐代溫州未置梁城縣,疑是唐之“樂成縣”,即今樂清,其境內(nèi)名勝北雁蕩山有白溪鎮(zhèn),是否,未詳);
第四,東仙源,在臺州黃巖縣(今屬浙江);
第五,西仙源,在臺州黃巖縣嶠嶺;
第六,南田山,在東海東。傳說舟船可至,據(jù)《輿地紀(jì)勝》稱,在浙*田縣南田,為古稱七十二福地之一;
第七,玉溜山,在東海近蓬萊島上;
第八,清嶼山,在東海之西,與扶桑仙境相接;
第九,郁木洞(“洞”或作“坑”),在玉笥山(今江西永新境內(nèi))南;
第十,丹霞洞,在麻姑山(今江西南城境內(nèi))西;
第十一,君山,在洞庭青草湖(今湖南洞庭湖)中;
第十二,大若巖,在溫州永嘉縣(今屬浙江)。傳為陶弘景修《真誥》處;
第十三,焦源,在建州建陽縣(今屬福建)北;
第十四,靈墟,在臺州唐興縣(今浙江天臺)北。曾是唐道士司馬承禎隱處;
第十五,沃州,在越州剡縣(今浙江嵊縣)南;
第十六,天姥岑,在剡縣(今浙江嵊縣)。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越人語天姥”,“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指此;
第十七,若耶溪,在越州會稽縣(今浙江紹興)南;
第十八,金庭山,在浙江嵊縣東,上有金庭洞。唐裴通記云:剡中山水,金庭洞天為最?;蛟粍e名紫微山,在廬州巢縣(今屬安徽);
第十九,清遠(yuǎn)山,在廣州清遠(yuǎn)縣(今屬廣東);
第二十,安山,在交州(今廣東、廣西)北;
第二十一,馬嶺山,在郴州郭內(nèi)(今湖南郴縣)水東;
第二十二,鵝羊山,在潭州長沙縣(今屬湖南);
第二十三,洞真墟,亦在潭州長沙縣,一作“洞真壇”;
第二十四,青玉壇,在南岳祝融峰西;
第二十五,光天壇,在衡山西源頭;
第二十六,洞靈源,在南岳衡山招仙觀西;
第二十七,洞宮山,在建州關(guān)隸鎮(zhèn)五嶺(今福建政和、周寧、屏南等縣間之洞宮山);
第二十八,陶山,在溫州安國縣(當(dāng)為安固縣,今浙江瑞安)。陶弘景曾隱居此處;
第二十九,三皇井,在溫州橫陽縣(今浙江平陽);
第三十,爛柯山,在衢州信安縣(今浙江衢州市);
第三十一,勒溪,在建州建陽(今屬福建)東;
第三十二,龍虎山,在信州貴溪縣(今屬江西)。系正一道壇所在;
第三十三,靈山,在信州上饒縣(今屬江西)。一作“靈應(yīng)山”,在饒州(治在今江西波陽)北;
第三十四,泉源,在羅浮山(今廣東博羅境內(nèi));
第三十五,金精山,在虔州虔化縣(今江西寧都);
第三十六,閣皂山,在吉州新淦縣(今江西清江)。系靈寶派道壇;
第? ??十七,始豐山,在洪州豐城縣(今屬江西)
第三十八,逍遙山,在洪州南昌縣(今江西南昌)。許遜修道處;
第三十九,東白源,在洪州新吳縣(今江西奉新)東;
第四十,缽池山,在楚州(今江蘇淮安);
第四十一,論山,在潤州丹徒縣(今屬江蘇);
第四十二,毛公壇,在蘇州長洲縣(今江蘇吳縣)?;蛟圃谔K州洞庭湖中包山七十二壇;
第四十三,雞籠山,在和州歷陽縣(今安徽和縣);
第四十四,桐柏山,在唐州桐柏縣(今屬河南);
第四十五,平都山,在忠州酆都縣(今四川豐都);
第四十六,綠蘿山,在朗州武陵縣(今湖南桃源)北;
第四十七,虎溪山,在江州南彭澤縣(今屬江西)。晉陶淵明隱居處。一說即廬山虎溪;
第四十八,彰龍山,在潭州醴陵縣(今屬湖南)北;
第四十九,抱福山,在連州連山縣(今屬廣東),或云在南海交州。一作“抱犢山”,在潞州上黨(今山西長治);
第五十,大面山,在益州成都縣(今屬四川都江堰市);
第五十一,元晨山,在江州都昌縣(今屬江西);
第五十二,馬蹄山,在饒州鄱陽縣(今江西波陽)。一作“馬跡山”,或說在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懷寧),或說在潤州丹徒縣(今屬江蘇);
第五十三,德山(一作“地德山”),在朗州武陵縣(今湖南桃源);
第五十四,高溪藍(lán)水山,在雍州藍(lán)田縣(今屬陜西);
第五十五,藍(lán)水,在西都藍(lán)田縣(今屬陜西);
第五十六,玉峰,在西都京兆縣(今陜西西安)?;蜃鳌坝穹迳健?,在河中府(治在今山西永濟(jì)縣蒲州鎮(zhèn));
第五十七,天柱山,在杭州于潛縣(今浙江臨安境);
第五十八,商谷山,在商州(治在今陜西商縣)。
第五十九,張公洞,在常州宜興縣(今江蘇宜興市);
第六十,司馬悔山,在臺洲天臺(今屬浙江);
第六十一,長在山,在齊州長山縣(今屬山東鄒平);
第六十二,中條山,在河中府虞鄉(xiāng)縣(今山西永濟(jì))?;蛟圃诤又杏罉罚ㄉ轿?a href='/ruicheng/' target=_blank>芮城縣永樂鎮(zhèn)),實(shí)指一山;
第六十三,茭湖魚澄洞,在西古姚州(治在今云南姚安)。一作“魚湖洞”,在四明山(浙江寧波西南);
第六十四,綿竹山,在漢州綿竹縣(今屬四川);
第六十五,瀘水,在西梁州(指《禹貢》所說梁州,今雅礱江及與金沙江匯合后一段);
第六十六,甘山,在黔南(泛指今貴州),一說在黔州(今四川彭水、黔江等縣鄰近貴州處);
第六十七,王晃山(一作“瑰山”),在漢州(治在今四川廣漢);
第六十八,金城山,在古限戍,又云石戍。一說在云中郡(治在今山西大同);
第六十九,云山,在邵州武剛縣(今湖南武岡);
第七十,北邙山,在東都洛陽縣(今河南洛陽);
第七十一,盧山,在福州連江縣(今屬福建);
第七十二,東海山,在海州(今江蘇連云港海州鎮(zhèn))東二十五里,即云臺山。
以上據(jù)唐道士司馬承禎《天地宮府圖》次序排列。 福生無上天尊!
Hash:aa680525c2bc43835c87540abe64ba8325d1e6a4
聲明:此文由 佚名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diǎn),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