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慶最負(fù)盛名的那些古寺廟,你去過卻不知道的那些
俗語有云:入廟拜神、入屋叫人
犯太歲的時候家里人會去寺廟幫我們安太歲
走霉運的時候去寺廟燒香拜神希望轉(zhuǎn)一轉(zhuǎn)運
那么肇慶有哪些可以拜佛的地方?今天小悠整理了肇慶的一些古寺廟供大家參考,在閑暇時間尋一幽靜之地,拋下世間凡塵,到寺院中用佛法來凈化心靈吧。
幻想自己跪坐在蒲團上,雙手合十,聽著誦經(jīng)聲,就這么聽著...心,似乎明了。
德慶悅城龍母祖廟
肇慶龍母廟是坐落在廣東省德慶縣悅城鎮(zhèn)三江匯流處的道教寺廟,她前臨西江、背靠五龍山,左右青黃旗山兩相拱衛(wèi),形式“五龍護珠”之勢。 廟前,"靈水洄瀾",波不揚濤,西江水流經(jīng)龍母祖廟前似有靈性,團團回旋,不愿離去。故有“西江神源,四海朝宗”之美譽。與廣州陳家祠、佛山祖廟并稱為嶺南古建筑的“三瑰寶”。
它始建于秦漢時期,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因其蘊涵著深厚的龍母文化、古建筑文化、風(fēng)水文化和歷史文化而聞名海內(nèi)外,成為了海內(nèi)外龍的傳人尋根問祖、四海朝宗、祈福觀光的旅游圣地,在西江流域和港澳地區(qū)更是家喻戶曉。是廣東省內(nèi)香火最旺、鞭炮最多、最富神奇色彩的廟宇。
歷代相傳悅城龍母樂善好施,能消災(zāi)解難,一千多年來香火不斷,故每年海內(nèi)外龍的傳人四面八方前來瞻仰龍母、敬拜龍母,祈求龍母賜福,得到龍母保佑和恩惠,因而龍母祖廟的香火常年十分鼎盛,各方善信游人匯集于龍母祖廟,尋根問祖朝圣龍母,人山人海,興盛之極。每年春節(jié)和農(nóng)歷五月初一到初八的龍母誕期吸引著成千上萬的海內(nèi)外游客上香朝拜,煙火經(jīng)年不衰,成為一大奇觀。
六祖寺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有歷史。于清嘉慶十四年重修時,六祖寺的建筑面積為600多平方米,灰沙春墻杉木瓦結(jié)構(gòu)。整體為中軸線平面布局,分別由大門、前殿、后殿及左右輔以的廂房、廊廡及小巷構(gòu)成一體。
寺廟四面環(huán)山,山勢峻俏,景色宜人。與六祖寺相鄰的山間,還有“六祖池”、“佛堂頂”、“仙人路”、“爛布衣”等與六祖當(dāng)年行跡有關(guān)的地名和山名。
六祖寺自唐代建成以來,就吸引了眾多善男信女前往參拜。逢年過節(jié),寺門香客如鯽,香火甚為鼎盛。參拜者除本地信眾外,珠江三角洲一帶亦有不少人慕名前往參拜。
白云寺
從躍龍庵步出,穿林上行約200米,見一座古樸的廟宇,這就是白云寺。
白云寺位于鼎湖山西南部,云溪上游的云頂山麓。始建于唐代開元年間(71 —741年),歷史悠久,一直被慶云寺僧視為祖庭。該寺由禪宗六祖慧能高徒智常禪師首創(chuàng)。
棲壑法師始建於明崇禎六年(1633年),初名蓮花庵。崇禎九年(1636年)建成後,改名為“慶云寺”,現(xiàn)名“鼎湖古寺”。寺門外路邊和寺內(nèi)院右側(cè)各有一棵樹齡400余年的白欖樹。
梅庵位于肇慶市西郊,是古端州名剎,以其獨特的建筑藝術(shù)著稱嶺南,始建于北宋至道2年(996年),距今已1000多年。有"千年古庵,國之瑰寶"的美譽。
現(xiàn)存的山門上“梅庵”二字清晰可見,蒼勁有力的楷體,白墻黑字,古色古香的山門,山門前,幾株新載的印度正宗菩提樹,葉茂枝繁,常綠如蓋。山門前,仍保存有惠能當(dāng)年所掘的那口井,被稱六祖井。
肇慶白沙龍母廟位于肇慶市西郊龜頂山之東,廟址面臨西江北岸的白沙灘,故名白沙龍母廟, 1984年11月,肇慶市政府公布,白沙龍母廟為肇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白沙龍母廟始建于南宋咸淳年間(1265-1274)。此廟歷代有修葺,其建筑布局座北向南,以中軸線貫穿整個建筑群。
肇慶白沙龍母廟現(xiàn)存較好的是“廣蔭坊”,它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清代古觀石牌坊。廣蔭坊立在500毫米高的精雕花崗巖石須彌座上,面寬17M,高6.5M(廟面寬33.33M),約為廟寬1/2,六柱開間,全為花崗巖石精雕而成的沖天柱石牌坊。
廣東肇慶鼎湖葫蘆山慈云寺座落在肇慶北嶺山脈東部,鼎湖老鼎山背南麓處風(fēng)光秀麗的葫蘆山風(fēng)景區(qū)內(nèi)。慈云寺歷史悠久,與鼎湖山的白云寺.慶云寺同是一脈所承,一氣相通,為嶺南名剎之一。
所《高要縣志》等史料記載,慈云寺始建于明萬歷十年(1591)年,規(guī)模宏大,寺內(nèi)有大小殿堂二十余間,按中軸線對稱分布,依山就勢營造而成。建成后游人如鯽,善男信女往來不絕,香火極為鼎盛。
全國叫慈云寺的寺廟很多,有名的也不少,然而,一般人對肇慶慈云寺卻知之甚少。說起肇慶的鼎湖山,路人皆知,不過,不為人知的是,慈云寺還是鼎湖山的三十六招提之一,“招提”兩個字對一般人來說還有些陌生,它們還跟佛教梵文有關(guān)。
彼岸寺
說到“包公擲硯成州”,肯定有人會想到“觀音菩薩顯靈”,那么觀音顯靈具體地點又在哪呢?
這就是彼岸寺。肇慶市鼎湖區(qū)唯一經(jīng)宗教管理部門批準(zhǔn)擁有僧尼和信眾進行宗教活動的寺廟,原名“彼峰寺”,又名“彼岸庵”是鼎湖及山慶云寺一分院,始建于清朝雍正年間,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此寺鼎盛時期有僧尼十余人,信眾遍及肇慶,南番順,港澳,南洋等地。彼岸于1998年1月重建,并在1999年1月17日舉行了三寶佛升座慶典?,F(xiàn)寺內(nèi)供奉有三寶佛,蓮花觀音,地藏以及韋馱菩薩,彌勒佛等。
據(jù)說,在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被譽為“包青天”的包拯任端州知郡事三年期滿離肇慶時,船出羚羊峽,突然波浪翻騰,狂風(fēng)驟起。包公事感蹺蹊,立即查問手下人。原來是端州硯工為了表達他們對包公體恤民情的敬仰,托人送來了一方用黃布裹著的端硯。手下人見是一方石硯,并非金銀珠寶,于是便收下了。包公立即取來端硯拋到江中。剎時,風(fēng)平浪靜。后來,在包公擲硯處便隆起了一塊陸州,這就是硯州島。包硯的那塊黃布,順流而下,在不遠(yuǎn)處的西江邊形成了一片黃色的沙灘,這就是現(xiàn)在“黃布沙”。這就是民間廣為流傳的“包公擲硯成州”的故事。
寶林古寺位于四會市柑欖村內(nèi)。該寺祀阮公佛,始建于北宋熙寧四年(1071)年,距今已有九百多年歷史,初名眾緣寺,到明崇禎年間(1628~1644)改名為寶林古寺。
該寺占地面積1134平方米,相傳是為木石、青磚結(jié)構(gòu),寺內(nèi)有一古井,據(jù)傳是阮公圣佛治痛靈水井,寺內(nèi)曾有僧人住過,出家僧人除做法事外,還經(jīng)常應(yīng)請為往生者做法超度;寺廟分山門、前殿、正殿和后殿,深四進,左右兩側(cè)輔以廂房、小巷及前后小門等,互相連成一體。主建筑為硬山頂結(jié)構(gòu),出檐平緩,形制古樸,在二、三進院落中建有仿宋代特點的“承露”,建筑特點頗為奇異。
四會民間至今一直流傳著,六祖惠能點化阮公圣佛阮子郁成佛,阮子郁又點化梁公圣佛梁慈能相繼成佛,阮公圣佛為救火普降大雨等等傳說。古往今來,每年逢正月初九日阮公佛生誕日,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到寺內(nèi)進香參拜,以求祝福消災(zāi)。
對于塵世惹盡塵埃的你我煩躁時聽聽禪樂閑暇時逛逛寺廟添點香油錢,誦經(jīng)聲聲
文章轉(zhuǎn)自:悠游肇慶
買房、裝修上肇房網(wǎng),更全面的肇慶本土資訊,歡迎加肇房網(wǎng)微信,微信搜索“肇房網(wǎng)”。
Hash:9b55496cdb1d64ee4f38074a5b5b48a4f79919fd
聲明:此文由 z肇房網(wǎng)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